唐华斑竹
vip
币龄12.3年
最高VIP等级10
用户暂无简介
真正让我觉得值得聊的是它的数据:累计奖励超过 2.2 亿美元,TVL 冲到 2.3 亿美元,DEX 总成交额也突破了 10 亿美元。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一个趋势——用户行为本身正在被定价。你点击、参与任务、探索生态,这些动作不再是无偿的,而是直接转化成资产。
现在已经从“点击挖矿”转向了“探索赚币”,用户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获得奖励。这不仅让体验更有趣,也让它逐渐成为 Web3 的流量入口。很多新项目可以借助 Notcoin 去完成冷启动,用户
NOT-2.55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再来看代币$BB ,我觉得它的价值模型挺扎实的,不是那种光靠情绪拉盘的币。一方面,它背后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来源——BounceBit跟贝莱德、富兰克林邓普顿这类巨头合作,把RWA收益带进链上,$BB的持有者就是这些收益的首批受益人。质押或者参与特定池子,你就能分到这部分的收益。
技术上, #
BB-4.59%
RWA-3.78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举个例子,你拿到一个新项目,不用再费劲翻区块浏览器或者排查一堆晦涩的地址。打开 Bubblemaps,一眼就能看出代币是不是集中在少数几个钱包里。如果气泡又大又密、颜色相近、还频繁转帐,那基本可以判定是个高度控盘的项目——这类往往潜藏着较大操控风险。
之前有个案例挺典型:某个 Meme 币声势很大,宣传上也主打“社区化”、“公平分发”,结果在 Bubblemaps 上显示,早期超过80%的代币居然集中在少数几个关联钱包中,而且这些地址之间还存在密集转账行为。没过多久,币价果然崩盘,很多盲目跟风的人损失不小。但那些提前用 Bubblemaps 分析过的人,很早就看出了问题。
BMT-2.22%
MEME-5.42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现在很多团队都在做AI相关的DeFi应用,但数据获取和处理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。之前我们试过用Chainbase提供的数据去训练LLM模型,效果确实比预期要好。它不只是提供数据,更是把数据变成了一种“即插即用”的资源,让开发者不用再花大量时间在数据清洗和解析上。
说到代币经济,$C 的设计也有意思。它采用双链发行——Base和BNB Chain并行,这明显是为了扩大流动性和用户覆盖面。代币既用于支付数据调用费用,也用来激励节点和数据贡献者,形成一个闭环的
DEFI-3.43%
C5.99%
BNB-2.15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最近老唐体验了一下 $TAG 的任务标记活动,整体的设计很有意思。
他和传统的活动空投不同,$TAG 更像是长期任务制,通过每天去网站完成图片的标记获得代币,等活动结束了一起兑换,周期性长显得努力很有意义。
我个人觉得,$TAG 的任务很适合新手小白参与,比单纯的转发抽奖来说更有助于学习成长。
{future}(TAGUSDT)
TAG-3.29%
post-image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效应。想象一下,如果 Aave、Compound 或者 MakerDAO 这类主流协议也开始采用 DOR 作为利率基准,那么
AAVE1.63%
COMP-2.26%
MKR3.77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最近和几个技术背景的朋友聊起多链生态,大家有个共识:区块链的未来一定属于多链,但跨链这件事,安全始终是个绕不过去的坎。传统方案依赖托管或多签,结果你也看到了,黑客事件就没停过。
说到实际应用,Succinct 的 SP1 zkVM 支持 Rust/C++ 这类主流语言,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。以前团队想用零知识证明,得自己搭电路、写约束,现在可以直接调用 Succinct 提供的服务。他们把复杂的密码学工程做成了可插拔的基础设施,有点像把ZK做成了“证明即服务”。
PROVE-1.65%
ZK-3.58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再质押这块, 的思路也挺清楚。用户不仅可以押 SOL,也能用各种 LST 资产参与。这些质押不是锁死不动,而是被复用去支持 AVS(主动验证服务),比如预言机、跨链桥这类底层服务。用户能拿到基础收益 + AVS 奖励 + 生态激励,等于把一份质押拆出了多份收益,资金效率明显提升。
它推出的 sSOL 和 sUSD 也很有说法。sSOL 是流动性质押凭证,让你在质押期间还能在别处用资产,不浪费流动性。sUSD 更有意思,它是锚定美元的收益型稳定币,背后有美
SOL-3.65%
SUSD-1.68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做了一件挺实在的事:它没有空谈“资产上链”,而是直接把发票、工资、租金这些未来收入数据转化成可用的抵押物,让用户能即时借到钱。尤其在新兴市场,这种不需要传统信用审核、也不用超额抵押的模式,真的很有颠覆性。
他们管这个叫 PayFi,我觉得挺贴切。本质上是把“未来的钱”提前拿到今天来用。比如你下个月工资能拿1万美金,现在急需用钱,Huma 能立马给你预支7000-9000美金,手续费才一百多块——比跨境汇款便宜太多,速度还是秒级的。
生态方面,Huma 2.0 这次升级降低了参与门槛。现在普通用户也能成为流动性提供者,赚取稳定币收益和 HUMA 奖励,甚至参与治理。这种“人人可做LP”的模式,其实是把原本机构独有的权力
HUMA1.42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说到收益,不得不提 Lista 与 PangolinsVault 合作的 USDT 金库,年化收益能做到 22.46
LISTA-3.35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最近他们还完成了一笔 1200 万美元的 $SIGN 代币回购。这不是个小动作,一方面说明项目方对自身价值有信心,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市场流通量,对代币长期价格是利好。
SIGN-3.43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功能上,Kava具备完整的Web3能力,尤其强调跨链互操作。它采用了一种叫“共链”(Co-Chain)的架构,把Cosmos SDK和EVM兼容环境给融合到了一起。这意味着开发者既可以用Cosmos的工具包,也能用Solidity写合约,两边生态的资产和数据还能无缝流转——这个设计确实聪明,相当于把两大生态的优势都吃进来了。
现在Kava在Cosmos生态里排到第二位
KAVA-1.02%
ATOM-3.75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而且BTR将在 上铸造,同时通过以太坊和BSC跨链分发,这种多链策略显然是为了更大范围的用户接入做准备。
从这些动作来看, #Bitl
ETH-2.6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别激动了,涨了吗?涨什么了?也就是大饼和姨太涨了些,其他主流山寨还在熊市底部老实呆着呢。你看莱特银LTC,才110;再看SOL,才188还上不去200,其他的更没法看了。还是老戏码,山寨没跟着大饼、以太坊涨上去,但是大饼和姨太一回踩,都跟着暴砸,受伤的总是山寨。牛市根本就没来,回本都没来,激动个啥?继续等吧,熬着吧。
$SOL
{future}(SOLUSDT)
BTC-1.54%
ETH-2.6%
LTC0.01%
SOL-3.65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{future}(DOGEUSDT)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快手前电商负责人冯典涉贪1.4亿,通过比特币洗钱被判刑并上交90余枚BTC
8月26日消息,据《财经故事荟》报道,快手前电商服务商运营中心总经理冯典利用职务便利,与供应商勾结侵吞公司补贴资金,涉案金额高达1.4亿元,创下大厂贪腐新纪录。
冯典团伙通过虚假申请骗取补贴,并利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将资金洗白后转回人民币。最终,冯典等7人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刑,并交出90余枚比特币。$BNB
{future}(BNBUSDT)
BTC-1.54%
BNB-2.15%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简单来说,就是你不仅可以拿到传统金融里的稳定利息,还能借助跨链套利等加密策略去博一个更高的收益空间——比如优先级份额年化能到4.5%,而次级份额算上套利策略之后,据说年化最高能冲到18.6%。这种“稳中求进”的产品设计,确实很对市场胃口。
数据上也挺有说服力。TVL 已经接近6.4亿美元,日交易量在八月增长了23%,达到3800万美元。六月份的“Wealth Voyage”活动吸引了31万用户,累计执行策略超400万次。月活投资者目前有18万,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从5分钟拉长到了8分钟,满意度也从74%提升到了79%——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真实的产品黏性。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  • 话题
  • 置顶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